六省共读一本书(第2期) | 《寂静的春天》(解读篇)
发布时间:May 1, 2022 | 作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解读:人类保护自然,是为了保护自己
“自然文学”反映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建立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尊重,因而化育出环境保护的观念与行动。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都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利奥波德和约翰•缪尔这样的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宣扬环保主义观念,用自己的实践倡导环境保护运动。 女性作家蕾切尔•卡逊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我很早就开始读美国自然文学的书,因为我喜欢他们与自然相处的友好的态度,而我读的最早的一本就是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其实《寂静的春天》,不应该称为寂静的春天,因为在中文里,寂静这个词蕴含比较美好的意义。如果按照意义来译的话,我觉得它应该叫“死寂的春天”更合适。
而蕾切尔•卡逊是个科学家,不是一个文学家。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
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
我们知道,每当春天来临时,万物就会萌发,百鸟会歌唱。可是在一个又一个春天,卡逊发现鸟的叫声越来越少了,她开始追踪观察。鸟的叫声少了意味着鸟变少了。 那么鸟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一定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这些精灵一样的生命突然在原野中、森林中、河岸中、田野中消失不见了。这引起了卡逊的关注与思考。
这时,她开始做科学调查工作,后来发现鸟类减少的原因是人类大量地使用农药。鸟的主要食物是昆虫,而农药的主要功能就是能把昆虫杀死以保护农作物,道理看起来也很正当。但鸟吃下这些被毒死的昆虫后,自己也死掉了。
卡逊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提出了观点:农药与化肥,对我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有帮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不是只给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给其他生命生存的。其他生命和我们一样平等。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人是从整个自然界里逐渐进化出来的,从低级的生命到高级的生命,其实所有生物都是生命进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轻忽它们呢?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世界上的花草树木都灭绝了,动物都灭绝了,人也没有办法生存。树都灭绝了,没有植物制造氧气,水也消失了,那人跟生活在火星上,又有什么区别?
卡逊的这本《寂静的春天》写于1962年,她写这本书时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写这本书侵犯了很多利益集团,比如大农场主。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科技公司,生产农药的公司,发明农药的研究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相对卡逊来讲,这些机构权力很大,会运作舆论通过种种手段封杀她。她当时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但这个时候,她坚持了自己的良知,写出了这本《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一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在这本书出中文版的时候,给这本书作序的是当时美国的副总统——戈尔。
卡逊的调查过程、出版过程受到了利益集团的层层封杀,她独自一人要跟资本势力搏斗,对抗这些势力,最后她终于写出了这本书,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也成为美国自然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激发我们保护自然的意愿。
因为当我们都不了解大自然的时候,声称要去保护它一定是空谈。
人不可能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尊重与珍爱的情感。
卡逊用这本《寂静的春天》教会我们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