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九大套

发布时间:2020-04-07 08:02:00| 作者:

视频介绍

    九大套是山西太原地区的传统吹打乐。发源于古晋阳地区。历史悠久,代表的有小店区的高家班民间吹打乐班。太原吹打乐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既有对古晋阳民间乐曲的继承,也有对民间歌曲、小调等艺术种类的广泛吸收。因而具有曲乐形成的多派性特征。也有对长期参加婚丧和其它礼俗活动,形成的演奏曲目及活动的程序性特征。

    疙瘩锣

    工尺谱

    太原民间吹打乐历史久远,尤其是小店区的高家班民间吹打乐班更是太原民间吹打乐的缩影。在唐代高家班民间吹打乐随着代代相传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到明、清两代更是乐器齐备,乐曲丰富的兴盛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又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因此高家班民间吹打班是一个比较古老而又出色的民间吹打乐组织。高姓一家祖传五代从事吹打活动,具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代传一代,直至1961年,当时七十二岁的高忠才老艺人,向政府献出了高家班祖传“九大套”全部乐谱<工尺谱>。原太原市南郊区文化馆将明代古乐九大套和138首唢呐及丝弦曲牌、经过三个多月的记忆整理,全部译成简谱传承下来,是太原民间吹打乐及古晋阳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太原民间吹打乐形式活泼、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从古至今吹奏班社区很多,大多服务于婚、丧、嫁、娶、庆典时多。八音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联奏班社。他们使用的乐器很多,疙瘩锣是由唢呐、笙、管子、胡胡、木头、鼓板、马锣、二钹、铰子等十余件乐器组成。

    新中国成立后,八音会这个民间吹奏形式早已不是单单服务民间,早已是大型民间文艺活动、社火表演、擂台比赛等民间文艺活动表演不可缺少的伴奏形式,但这些所奏曲牌大多是一些流行歌曲、秧歌小调、其传承价值并不大。

    小店区文化馆已故老干部牛岚峰同志生前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把活动在我区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民间吹打班社“高家班”五代祖传的古乐九大套,在工尺谱的基础上,译记整理成简谱并油印成册,传承下来。这些古曲中像《楚江秋》、《朝之歌》、《月儿高》、《驻云飞》等,每个曲子都能吹十至二十分钟。总的情调都是抒情的。

    当时专家签定有则认为是唐代的“大曲”、“法曲”或北宋的“诸宫调”之遗,尚未可知,有待专家学者考证。《灯影儿·搅乱弹》这首民间吹打乐是明代嘉靖年间,古晋阳民间艺人吹打班社迎送明代重臣王琼时所演奏的两道曲牌。据传官府还赐他们一面疙瘩锣。现唯一能演奏这一曲牌的是王根子的三儿子,王贵宝(小店人),也是高家班的传人,高任戌的徒弟。

    “灯影儿”这首民间古乐曲表现了人们正月十五元霄节家家户户灯高悬,五谷丰登的喜庆场面,雪花飞舞中红灯点点,风吹灯笼灯笼转,灯影动的美妙意境。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创间编排又加入了当地的民间秧歌小调,相互穿插,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后被人们称为“灯影儿·搅乱弹”。(俗称要要敲打)流传至今。

    《玉谣》是明代的一首宫庭乐曲,其风格深沉典雅,传说是皇宫中舞女们为皇帝表演所吟唱的曲牌,后传入民间演变成民间吹奏乐,加上低音大唢呐演奏。听起来典雅幽闲,隐逸缠绵,再加上高家班特有的疙瘩锣伴奏,更增加该曲古朴典雅和皇宫中的庄重色采。太原民间吹打乐乐种和曲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由于乐班传承不同和地域差异,大概形成了以下几个流派,即娄烦、古交以吹奏道情、二人台小调为主形成一个色彩片。阳曲县也以二人台、道情为主形成一个色彩片。而小店、晋源、清徐则以民间小调、秧歌戏曲为主形成一个大的色彩各异的色彩区。

    随着时间的流失,许多民间艺人相继去逝,由于时代的因素,绝大部分民间艺人没有留下音像资料,就是留下乐谱的也是极为少数。

    太原民间吹打乐自明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吹奏活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在长期参加婚、丧和其它礼俗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的内容演奏比较固定的成套曲目,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

    (3)既有对古晋阳民间乐曲的继承,也有对秧歌、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又有从戏曲、歌曲、曲艺乐曲中引进,还有从外地民间吹打乐中直接纳入,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

    (4)有明代古曲《玉谣》及古代民间小调结合形成的《灯影儿·搅乱弹》是明代嘉靖年间古晋阳民间艺人吹打班专门迎送明代重臣王琼时所演奏的两首曲牌。因而构成它的历史价值和传奇性特征;

    (5)太原民间吹打乐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而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因而具有乐曲构成的摹拟性特征。

    具有上述特征的太原民间吹打乐,在整个太原民间吹打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太原民间吹打乐的缩影,它是太原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是古晋阳民间音乐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太原民间吹打乐,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术价值。在中国音乐史中,常见的有陕北吹打,鲁南吹打及我省忻州、晋东南吹打乐而太原民间吹打乐都不见经传,作为太原民间吹打乐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太原民间吹打乐的弘扬。

    (2)《灯影儿·搅乱弹》、《玉谣》及古乐九大套,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我省其它吹打乐中也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原民间吹打乐,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太原民间吹打乐,对将来更进一步开发的古晋阳文化系列工程配套使用,使这些古晋阳文化民间乐曲再放光辉。

    太原吹打乐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既有对古晋阳民间乐曲的继承,也有对民间歌曲、小调等艺术种类的广泛吸收。因而具有曲乐形成的多派性特征。也有对长期参加婚丧和其它礼俗活动,形成的演奏曲目及活动的程序性特征。

    “九大套”是优秀的古晋阳音乐文化,抢救和保护古晋阳民间音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将来开发古晋阳系列工程可配套使用,使这些古晋阳民间乐曲再度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