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东蒲舞龙舞狮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太原市小店地区历史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的习俗。近年来,舞龙这项民间传统艺术逐步发扬光大。小店区北格镇东蒲村,不仅是一个种菜发了财的富裕村,而且是一个舞龙、舞狮子出名的村。

舞龙,也叫耍龙灯,中国流行耍龙灯,至少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舞狮,也叫耍狮子,它的来历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东蒲村耍龙灯也是从古延续下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项活动停止了一二十年,改革开放以后,东蒲村于1991年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当年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5元达到千元,村民感到生活好了,但生活单调泛味,于是他们众人集资,买回龙灯、狮子,在老年人的传教下,开始在正月里进行活动,1995年,他们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舞龙比赛”,得了个“纪念奖”,这下大开了眼界,学到了好多表演技艺,随着经济收入的节节高,舞龙、舞狮的积极性也节节高,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龙”有了十几条,最长的50米,最短的20米,“狮子”也有了十几头。

东蒲村素有龙灯之乡的美称,他们的舞龙表演有蝴蝶造型、摇船舞龙、卧龙腾飞、龙盘塔等二十多种套路,表演独具风格,技艺独特。1995年9月,他们在省“一会一节”表演,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来宾的喝彩,赞誉为“三晋第一龙”,1996年在山西省首届民间社火大赛上获得了特等奖。1997年,他们在西安世界名城交流会上进行了精彩表演。2000年太原“贺龙年新春展世纪风彩”舞龙大赛上单龙、双龙表演均获得“金龙奖”,2003年太原市建城2500年纪念活动,“青龙杯”大赛上,单龙表演获得“特等奖”,双龙表演获得“一等奖”。

2008年2月,素有“三晋第一龙”的太原市小店区东蒲村舞龙队,应邀赴意大利罗马进行表演。舞龙队从罗马威尼斯广场出发,经罗马大道一直表演到人民广场,沿途成千上万的罗马观众鼓掌叫好,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家文化部对该队的罗马之行给予很高评价。东蒲村舞龙还荣获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舞龙大赛银奖;太原市“龙年舞龙大赛”金奖等荣誉。

东蒲舞龙经过了四代人传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即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等动作和套路,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单龙演出一共20人,其中12人舞龙表演,8人配演。

基本套路形式:

1、快速逆向跳龙行进

逆时针方向(向右跳转)2次立圆,执龙珠者不转身。

2、快速跑斜园场

龙珠引龙体逆时针快速跑斜园,前低后高,跑2周以上,队员虽龙体升降改变体和持杆动作。

3、龙出宫造型

龙体成斜园,龙头高昂中央,珠在4、5节龙身上方做滚珠动作,头戏珠,尾在头边做戏尾动作,珠反向重复戏珠动作。 

 4、龙穿身

头跨越第5节龙身,珠引头做8字舞龙2次,珠领1、2、3、4号穿越第4节身,6号引7、8、9号穿越第5节身。

5、单侧起伏小圆场

龙珠引龙体逆时针方向小圆场,龙体在队员右侧快速上下起伏,2周龙体起伏6次左右。

6、起伏行进

龙珠引龙体逆时针走圆场,行进中通过队员直立高擎龙,短步托龙不断变化,龙体上下流线状起伏行进。

7、纵向曲线慢腾进

龙珠引龙体矮步右端龙行进,左转,珠腾越第4、头越第5节龙身,2、3、4分别交叉越6、7、8节龙身,之后,珠引龙体右转重复以上动作。

东蒲舞龙表演器具,包括龙头、龙身、龙尾,龙珠,以及配套锣鼓等。

代表性作品有《三晋蛟龙》,特点:双龙在地面、空中翻覆腾挪、盘旋飞舞,完成双龙戏珠、金龙盘柱、蛟龙出水等艺术造型,阳刚之中流露着柔美,绚丽之中展现着别致。

东蒲村的舞狮,在全省也是独占花魁,最著名的表演项目是“狮子滚绣球”和“双狮登高”,群众称赞是“特技表演”, “狮子滚绣球”是狮子骑在直径一米的铁皮绣球上,在6米长的木板上滚上滚下,不仅惊险,而且狮子还能翩翩起舞,“双狮登高”是在地面上摆两支高2.7尺的桌子,另一支桌子上再摆一支主2.7尺的桌子,一头狮子跃上高5.4尺的桌子上,后腿在下层桌子上,另一头狮子从下层桌子上跃上去,再跳到上层桌子上的狮子腿上,表演者不仅演技高超,形式独特,而且要具有雄厚的体力和胆量。

《并州祥龙》是小店区东蒲村舞龙队的拿手节目,鼓乐齐鸣声中,长龙入场,舞龙头的演员,动作要紧随着龙珠移动、穿梭,摆动,展现龙的生气,还得注意不能和龙身、龙尾“撞车”。舞龙身的演员要眼观六路,配合前人节奏,让龙身转动起来,才能活灵活现。表演时龙头摆动,似蛟龙出海,气贯长虹,龙身翻腾,如鱼得水,游走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