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Apr 10, 2020 | 作者:小店区文化馆
中文名称:蒙娜丽莎的微笑
外文名称:Mona Lisa
作者:达芬奇
年份:1504年左右
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别名乔康达),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与达·芬奇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齐名。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真实身份存在争论,存在多种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版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丽莎·乔宫多,这幅画画了4年。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科学家通过多光谱扫描发现了三种不同的绘画,他们就隐藏在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如果我们将这些图像还原,那么就会看到一个动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得不佩服达芬奇的天才创作。
作品赏析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艺术特色
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现了16世纪人的思想解放、反对宗教。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作者简介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达·芬奇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疫情期间
停课不停学
风雨同舟
共克时艰
- 上一篇: 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摄影技巧
- 下一篇: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