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宋代,一个属于究极猫奴的朝代

发布时间:May 21, 2020 | 作者:小店区文化馆


中国人做“猫奴”的历史其实已经很长了,我们都知道,在宋代时期是花鸟小品画发展的巅峰,花鸟题材可不止是花草和飞鸟哦,“猫”也是宋人很爱入画的一个题材。

640.jpg

宋《富贵花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花园盛开的牡丹花下,一只黑白相间的长毛狸猫伏在地上,脖子上束着丝带。


距今大约三千年以前,孔子的《礼记》中已经记载着“迎猫, 以其食田鼠也”。

也就是当时每年岁末时期有一项祭祀活动是迎猫之礼,就是要求猫来消灭田鼠来保来年丰收。

古代人们虽然不把猫看作是神物,但是,猫能捉老鼠保护粮食有功劳,所以,人们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答谢猫。

宋《狸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描绘猫抬起一只脚爪,举步欲行,又侧头凝神的神情。

宋《狸奴蜻蜓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画中描绘狸猫捕捉蜻蜓的情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狸奴图》相映成趣。

狸奴”是当时人们对猫的一种昵称,陆游还在前面加上一个“小”字,更显出他对猫的喜爱。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 兽之品》说:“猫, 都人畜之, 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 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 特见贵爱。”

《周文矩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画中这只陪著女主人在梧桐树荫下读书的猫儿,整张脸从左耳到右耳几乎长了一整圈雄狮似的长毛,这可能就是古代传说中来自西洋的名种“狮猫”了。

宋《戏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群猫嬉戏于湖石、竹丛、桃树、牡丹之间,或静或动,生意盎然。画家观察入微,以瞳孔缩成线状的猫眼,点出了这场猫戏的时序,应该是日光强烈的白天。

古人有习俗,在农历大年初五画猫,可以避火、生财和镇鼠。

《宋李迪秋葵山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本幅为《宋人集绘》册的其中一开。一只黄黑白三色的花猫和小黑狗在彩蝶飞舞、秋葵盛开的庭园一角相持不下。受惊跳上湖石居高临下的猫咪弓背竖尾,瞪眼露齿好像在对狗发出警告。

北宋画猫的作品是以写实为主的风格特色。南宋画猫延续了北宋的写实技巧,画家也开始有了创新的思路。

宋 佚名 五猫图 立轴 设色绢本121×73cm 保利2010秋拍 成交价425.6万元

《宋人五猫图》是南宋无名氏画家的佳作。

画面重点描绘集中在右下角,采用以少代多,以虚代实的方法,可以看到一棵柳树从右下角土地向上延伸,这种构图就是重视细节的描绘又保持画面的完整性。

苏汉臣 冬日婴戏图 绢本设色 长卷196cm*10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冬日婴戏图》整幅画面虽然表现的是初冬,但是稚气的孩子们与小猫玩耍的情景让人忘却了寒冷。


刘奎龄,耄耄图

兼工带写的新风格让画中的猫儿尽显顽皮活泼,都以猫和蝴蝶作画,继承了宋人小品中“耄耋”的美好寓意。

曹克家,耄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