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诺贝尔奖带着书单走来啦,拯救你的书荒!

发布时间:Oct 20, 2022 | 作者:


诺贝尔奖

根据瑞典化学家A.B.诺贝尔遗嘱设立

并以其姓命名的系列奖项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公布,不出意外,村上春树又陪跑,尽管往年得奖的书还在书架上吃灰,但一点儿不耽误大家对诺奖关注的热情。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悠悠岁月》1小时销量环比上涨300倍。

不过,只有诺贝尔文学奖值得期待吗?

当然不是,无论是量子纠缠,还是古人类基因组,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在各自的领域推动着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的得主搞得研究也许不太好懂,但他们中很多人写的科普书却好读又涨知识~

本期为大家奉上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希望大家通过这份书单,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涉足的人类情感与知识的沃土。


斯万特·帕博(瑞典)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尼安德特人》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2.jpg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本书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阿勒山》。



埃里克·坎德尔(美国)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追寻记忆的痕迹》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伊利亚·普里戈金(比利时)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确定性的终结》

《确定性的终结》是普里戈金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彻底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约翰·斯坦贝克(美国)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人鼠之间》

本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流浪工人乔治和伦尼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心智像小孩的伦尼不断惹祸,乔治只好带着他不断逃亡。两人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地,在那里种苜蓿、养伦尼心爱的兔子,不用再被驱逐。可当他们终于停止流浪,梦想也到了尽头……《人鼠之间》的故事,不仅艺术地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农庄生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冲突,而且反映了人对生存条件的真切感受。